近年来,大湾区各地围绕产教融合目标,在政策支持、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均有所突破。后续可沿着“宏观-中观-微观”分层推进,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工作,为大湾区人才队伍培育和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钟鸣
【资料图】
12月14日,第五届名校校长论坛在深圳举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技师学院等各校校长分享了各自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新探索和新成果。实际上,深圳以“六个共同”为特色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早在2021年就被纳入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的深圳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之一,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科技、产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都很有借鉴意义。
除深圳外,大湾区内的广州、东莞、香港等地也围绕产教融合目标,在政策支持、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也有所突破,但在机制体系、供需匹配和教学改造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后续,大湾区可沿着“宏观-中观-微观”分层推进,进一步深化推进产教融合,为人才队伍培育和实现更为长远的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宏观层面:强化统筹协同和示范引导
增强示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现已有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五个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各城市可借助试点契机,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率先探索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产教融合激励政策体系和发展模式,成熟一批推广一批。
汇集各方合力。产教融合涉及政策链、产业链、创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等各个环节,但是,目前广东产教融合政策的联合发文机构数量相比其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仍然较少。参考其他地区经验,建议大湾区各市建立发改牵头,教育、人社、工会、规资、财政等部门及行业协会、企业代表、校方代表共同参与的协调机构,定期协商推进产教融合政策的编制及相关工作的落实。
加强区域协同。根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许建领的研究建议,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工作应设定合作互动、对接协同、协作整合与协调融合四个阶段的治理目标,并进行逐级推进。目前来看,可将内地的产业、市场优势与港澳的教育资源充分对接,如近期澳门旅游学院与珠海企业合作,共同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就是很好的范例。
中观层面:突出产业牵引和集群对接
重视协会衔接。为使政策更好地落地执行,同时串联起产业界和教育界资源,建议参考美国专业协会介入人才培养、认证审核等的经验,让湾区的协会、联盟承担起更多职责,在有序搭建沟通桥梁的同时,保障小微企业和小型民营职业学校的权益。
深化集群对接。产教融合要实现产业界的实践性教学和教育界的商业应用型思维共生共长,首要的便是构建“集群+集团”协作矩阵,可以湾区各地主导产业为准绳,探索政府统筹下的“一集群一矩阵”,将同一产业链上的代表性大中小企业和由普高、中职组成的基础普及序列以及由高职、专业型本科、硕士、博士点组成的职教集团结合起来,扩大参与群体,分层分类服务。
微观层面:优化教学改革和双师建设
推进教学改革。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与区域产业相协调。据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大湾区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错位,特别是珠海、东莞、肇庆三市三次产业偏离度绝对值的平均值都超过20,第二、三产业的专业契合性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专业设置方面珠三角在战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比重较低,澳门则在金融商业、中医药方面的专业设置有待补齐,这都需要当地职业学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另一方面,教学要与时俱进,案例选编、课程设计、课堂效果、实操场景都要与数字经济、元宇宙等最新技术趋势相结合。
扩大双师队伍。为达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稳定在60%以上的目标,大湾区职业院校需要广开门路,聘请有多年实操经验的技术人才、技艺传承人以及世界技能大赛优胜者长期任教,并将各地评选的城市工匠吸纳为兼职导师。与此同时,学校可授薪鼓励教师每年参与企业实践或课题,保持社会触觉和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