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佛山顺德容奇港汽笛轰鸣,一艘大型货轮徐徐驶出,将满载的“顺德制造”送往全球各地。
这一刻,穿越回到1987年。同样是12月18日,容奇至香港直通客运航线、容奇货柜码头等三项涉及对外开放的工程落成剪彩。经广东省口岸办批准,容奇口岸启用。从这天起,顺德改革开放史开启新篇章。
(资料图)
35年来,顺德经济从“三来一补”起步,崛起高端装备、智能家电等一批有全国乃至世界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破万亿元。同时,顺德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口岸数量增至4个,港口设计年货物吞吐能力达1290万吨,码头、海关、海事、边检等合力,连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顺德成为全球大循环格局的节点之一。
当前,广东提出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为现代化建设释放充沛活力、注入强劲动力。作为县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顺德始终是外贸发展的重地、改革开放的热土,口岸发展站上了新起点。
撰文:熊程
扩容加速度
设计年货物吞吐能力
1290万吨
2021年,顺德外贸进出口总值2400多亿元,在全区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北美到拉美,从西欧到中东,几乎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看到顺德制造的产品。
可以说,没有口岸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顺德产业强区、贸易强区的地位。
口岸的最初设立,是顺德对外开放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志。顺德不临海,但是拥有非常好的河港条件,距离海港距离也很近。加上顺德本身对外经贸发展迅速,设立口岸水到渠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顺德走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前列,率先引进了一批“三来一补”企业,并发展起一批本土龙头企业,“三个为主”的模式走红全国,外向型经济初具规模。
如在1987年,中外合作蚬华电风扇厂建成投产,成为亚洲最大的吊式电风扇制造厂;北滘镇裕华实业公司总经理区鉴泉被评为全国10位“最佳农民企业家”之一;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38.8亿元,居全省县级之冠。在这一年12月18日落成的容奇至香港直通客运航线、容奇货柜码头,成为顺德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口岸设立以后,顺德进一步抓住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二次转移的世界机遇,实现连续11年位居“全国百强榜”之首,工业总产值破万亿元。多种机电产品的出口位居全国第一或前茅,在中国对外开放和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35年来,口岸的发展、口岸对产业的赋能,集中体现在码头规模的壮大上。在最早开放的容奇码头,每天有多班往来香港的集装箱船、件杂货船和多班往来深圳、南沙的进出口直航驳船,码头内设有进出境货运车辆查验场,2021年进出口货运量34.2万吨。
在最晚打造、2019年4月开放外贸业务的顺德新港,一期总投资超8亿元,拥有岸线长438米,陆域堆场面积18.4万平方米,4个3000—5000吨级的多用途泊位,设计年吞吐量220万吨、9.6万TUE.2021年,顺德新港进出口货运量41.7万吨。
截至2021年,顺德已有一类水运口岸1个,泊位3个;二类水运口岸3个,港口对外开放泊位29个,设计年货物吞吐能力1290万吨、标箱244万TUE(国际集装箱计量单位),航线总数9条,其中外贸航线顺德至香港1条,内贸航线8条,分别是深圳、盐田、蛇口、南沙等;1个海关特殊监管场所,陈村国通保税的物流中心。
开放平台的规模还在持续扩大。今年6月,顺德新港二期项目增资协议签约,定位为具备临港现代物流能力及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西江流域的内河枢纽港,计划年设计吞吐量320万吨,集装箱15万TEU。
改革再出发
“不靠海的海港”
打通大湾区航线资源
今年前10月,顺德区外贸进出口总值225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9.7%,是增长最快的经济指标之一。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对外贸易在稳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顺德口岸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不仅是通过码头等硬件,更是依托于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服务创新所打造出的“软件”。在很大程度上,这些“软件”更加重要。
不得不提及的是通关一体化。2015年,广东陆续在空运、海运、陆路口岸实施通关一体化改革。自此,省内的各个通关现场,通过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一个虚拟的“区域通关中心”,进行后台实际运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申报口岸和货物的进出口岸,实现跨关区办理货物通关手续,无需再通过转关完成货物流转。
“以前我们的货物要从深圳装船出境,需要专门委派深圳的报关人员办理通关手续。自从通关一体化改革后,我们可以在顺德办理清关手续,货物直接在深圳出境,可省了我们不少通关时间和成本。”新宝电器的报关经理阿敏说。
作为国门的“把关者”,顺德边检站先后实施鲜活产品“绿色通道”优先验放,缩短靠港船舶作业装卸等候时间。同时,建立“三互”大通关协作机制,支持查验单位紧贴企业需求升级服务。此外,推出民警入企服务、三个不影响、靠前一公里、延时通关等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航举措。顺德还曾经在旅检口岸现场开设临时商洽室,促成多家企业签订总值上亿元订单。
作为水上“守路人”,海事部门跟船员打交道频繁。曾经,船员每到一个港口都要拿着厚重的船舶证书,到海事政务窗口办理船舶签证,还要缴纳系列费用,没有办妥这些手续,船舶就不允许开航。由于办事费时费力,在相对偏远的码头甚至还催生了代办职业。2016年以来,船舶港务费全面取消,船舶进出港签证改为进出港电子报告制。2021年起,港口建设费也告别历史舞台。这些变革为企业直接减负,船舶通行效率也大为提高,促进了航运业的快速发展。
最为重要的改革,则是突破顺德“河港”的天然限制,实现“不靠海的海港”。2020年11月,“湾区一港通”项目启动,“蛇口—顺德新港组合港”顺利落地。随后,顺德的进出口货物直接共享了一线海港的152条物流航线资源,覆盖至全球6大洲,从而让大湾区腹地的产业优势与沿海口岸物流优势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开放不停步,创新无止境。顺德正大力推进临港经济区建设,结合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强港区联动,助力顺德口岸更高水平开放发展。
数字新浪潮
“一定要抢在美的前”
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如果排在美的后面,一等就要大半天。”这是顺德一家公司报关员曾经的抱怨。
其实他抱怨的不是美的,而是当时的通关流程。在实行无纸化电子通关前,美的报关公司平均每日要申报超过300份报关单。在报关大厅,其他报关企业最怕就是现场交单时遇到美的。
在2013年采用无纸化电子报关后,报关员在电子口岸录入报关单,3分钟后报关单发送申报,1分钟后系统显示收到海关的放行回执,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极大地提升了口岸工作效率,节省企业时间成本。报关大厅里“一定要抢在美的前报关”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这是顺德口岸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典型场景。近年来,数字化不仅改变了商业消费习惯,也深刻地影响了制造业。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口岸各相关部门,必然也加入到这一新浪潮之中。
在顺德新港,佛山海关驻顺德办事处打造了国内领先的内河“智慧码头”样板间,实现“码头作业”和“海关监管”信息交互,进出口企业物流“无缝对接”“一次到位”,建设防辐射探测系统、自动喷淋系统、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等,提高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推进“便捷通关立体监管”。
顺德海事处则在口岸船舶安全监管上下功夫。目前,一共建成小型雷达站5个、智能卡口5个,还建立“海事之翼”无人机服务队,形成海陆空立体监管模式,真正做到了“看得见”“叫得到”“管得住”,船舶航行秩序得到极大改善。近5年来,顺德辖区仅发生一起一般等级水上交通事故,同比下降75%。
此外,顺德边检站不断深化“互联网+边检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搭建互联网办事平台,推动“i顺德”政务APP接入边检政务服务功能模块,提供“公民出入境记录网上预约查询窗口”、出入境通关常用问题及便利措施查询窗口等功能需求。同时,上线运行国家移民管理机构12367服务平台,实现全天候人工服务。愈发高效便捷的新型通关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出入境旅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切的规模扩容、改革创新、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是为了做好口岸服务。当前,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成为佛山市委“一号改革工程”,顺德则加快打造“最友好的制造业强区”。顺德口岸各部门,正以奋进者的姿态和奔跑者的状态,跑好第一棒、跑出加速度,全力推动顺德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