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日,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水滴筹”再登热搜,有媒体曝出水滴筹大病筹款链接存灰色链条,背后筹款中介抽成最高达70%。消息一出,着实令人诧异,尤其是令很多曾满怀热忱为水滴筹项目慷慨解囊的热心人心寒。若媒体报道属实,这显然突破了大众的良知底线。
对于媒体报道,在美股上市一年有余的水滴筹作了紧急回应,间接确认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但把这类行为定义为恶意推广,由与平台无关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为筹款人提供不正当筹款方式的服务。对于此等伤害用户和水滴品牌的行为,水滴筹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抵制和打击。
水滴筹声称任何高于筹款额3.6%的费用都不是由平台在收取,水滴筹也一直在调整筹款提现规则,严格限定非筹款人本人账户收款,并且严格审核收款人与筹款人的关系证明文件,让恶意推广者无法接触筹到的款项。对于参与恶意推广的筹款人,水滴筹已将其列入黑名单,无法再在平台上发起筹款;对于最终被确认参与转发的恶意推广者,水滴筹将限制其在平台上的访问、转发、证实等权限。
实际上水滴筹之前曾因线下推广人员地毯式“扫楼”,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的新闻引发过公众广泛关注。当时最为令人诟病的是这些“筹款顾问”存在在募捐金额上随意填写金额,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故意隐瞒,且宣称在筹到钱后公司不会调查筹款去向。未曾想,本次负面新闻竟然有了升级版,尽管如同其所言,恶意推广者的行为和水滴筹平台无关,但作为大病筹款行业灰色链条所依附的主要平台,水滴筹的平台规则和风控体系难辞其咎。最为要紧的是,作为一个成熟、理性的公益慈善活动参与者,在为水滴筹这样的负面新闻感到错愕的同时,可能更多是替那些真正急需网络公益救助的病人及其能力有限的家属忧心。因为起码在最近一个时间段,公益救助的热度会下降。无私出手、救助陌生,可谓大爱,善念、善举倘若被水滴筹等互联网公益平台这些负面消息所拖累,可谓遗憾至深。
此外,尽管成立数年来,已累计为大病患者筹款达数百亿元,爱心参与者过亿人,但水滴筹项目自身迄今并未盈利。水滴筹上市后自身股价已从最高位下跌了90%。此前公司“疯狂”地推(筹款顾问每单提成80元到150元),意在“流量”,即让慈善筹款项目成为其“水滴保(2017年获保险经纪牌照,今年6月改名为水滴保险商城)”这一营利性业务的线下流量入口。因为大数据显示,捐赠者捐完款再购买保险的意愿明显增强,但并未能如愿。加上本次负面舆情升级,这使得当前社会对在网络上寻求帮助的群体提供募捐的新型社会募捐形式的耐心可能会随之缺失,而迄今为止,这一网络互助众筹模式还是有太多人,尤其是三四五线小城市与农村群众并不熟悉。这当中最易受到伤害的却是真实需要受助的弱势群体。
不过,互联网公益救助经此一劫,需要的是如何规范并做得更好,而不应“不幸”被一棒子打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出现这种意外,也有捐赠者的责任。捐赠者将善款捐赠出去后,容易出于零收益和高监督成本的考虑,对管理者的监督较弱,从而催生了管理者的利益追逐。这种“根本不关心钱捐到哪里去”的想法不利于将好事做好,不利于将好事做完。而水滴筹等互联网公益救助平台对自身的定位,也不应仅仅是募捐信息发布者或募捐资源的分配者和控制者,同时应当有救助活动的监督者和管理者担当。否则很容易让网络救助募捐渠道沦为该网络平台提升社会影响力及自身知名度的手段,对网络救助的规范化则并无促进作用。
因而,虽有《慈善法》等法律法规提出了宏观要求,但在实名制认证、取消资金池、设立调查机制、信息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设立追回机制等实操层面,尚无统一的平台管理标准,此刻无疑是一个好的契机。公益募捐的积极意义,有必要从募捐主体、募捐资格、募捐形式、募捐信息公开等方面予以细化。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