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我国深入研究可控核聚变研发方面的新方向、新变化,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以市场化、产业化方式推动高温超导强磁场小型化可控核聚变装置研发,确保我国在该关键领域的长期国际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戴立忠重点聚焦前沿科技、精准医疗等领域问题,并带来了《关于以市场化、产业化方式推动强磁场小型化可控核聚变装置研发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快LDT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精准医疗水平的建议》等多项建议。
推动可控核聚变科技创新
(资料图)
据了解,聚变能源是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之一,可控核聚变研究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聚变能源一旦实现,将为世界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实现人类能源自由,并推动人类文明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
目前,全球最大核聚变装置(ITER)仍在建设中,它被称为人造太阳。其目标是通过建造反应堆级的托卡马克装置,验证利用核聚变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我国是ITER计划核心参与国之一。
过去5年,随着高温超导材料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一条有望大幅降低可控核聚变装置建设成本的新技术路线逐渐成熟。基于高温超导材料的强磁场小型化托卡马克技术路线有望大幅降低聚变装置成本,建设期有望缩短到3至4年,不仅大幅缩短技术迭代周期,也使聚变发电初步具备了商业化潜力。
为此,戴立忠建议,深入研究最近5年国际上可控核聚变研发方面的新方向、新变化,尤其是在高温超导强磁场小型化托卡马克装置上取得的进展。
同时,戴立忠还建议我国在继续推进以ITER为代表的成熟路线的同时,考虑将高温超导强磁场小型化托卡马克作为我国聚变科技创新的备份路线,以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推动,在政策、投资、人才等方面予以扶持,以确保我国在该关键领域的长期国际竞争力。
提高精准医疗水平
随着医学实践进入基因组与精准医学时代,临床实验室检测快速发展的有效机制之一是实验室自建检测(LDT)模式,它通常是指实验室自行研发、验证和使用的检测方法。
据介绍,欧美国家在肿瘤、遗传病、罕见病、传染病等疾病诊断领域,通过大型商业医疗厂商及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研发LDT项目,不仅能将LDT项目快速应用临床,而且能实现快速产业化。这些国家通过这种模式形成了一个“产—学—研—用”的良性转化闭环,也加快了医疗产业新技术、新研究成果、新政策等快速应用于临床。
戴立忠表示,目前,我国上海、北京等地在积极开展LDT试点,部分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也存在LDT形式的检测项目,但我国医学检验部门开展的LDT,在政策监管、项目规模和应用普及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LDT相关流程制度、法律法规尚不清晰。
为此,戴立忠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速推进由点及面的LDT试点,形成经验后广泛推广。除现在推进的北京、上海LDT试点医院外,建议进一步扩大LDT试点医疗机构的范围,比如在中部和西部选择一些代表省份的医疗机构开展LDT试点,有利于更广泛的收集操作流程和可及性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后续便于全面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LDT项目开展政策。二是明确LDT管理机制、收费标准、创新转化路径。三是鼓励体外诊断创新企业参与LDT“产学研”转化,建立LDT“产学研”实验基地。
“建议鼓励国内具备研发创新能力且拥有相应设备及人才的体外诊断企业积极参与,与相关医院共同开展LDT的研发及转化,激活企业与科研院所等单位的技术和人才,引导创新源泉,加速成果转化,缩短创新周期,满足临床精准医学需求,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产业化,使国内能够培育一批世界级生命科技优秀企业。”戴立忠表示。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