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收藏家梁锡雄收藏了100多个“金山箱”,这些“金山箱”是当时华侨“衣锦还乡”的标志物之一,也是华侨财富的象征,同时也装载了华侨在海外拼搏的奋斗史,反映了百年前江门台山等地海外华侨的家国情怀。
“金山”是早期五邑华侨对美国的俗称。当年,美国华侨被称为“金山伯”,他们在160多年前前往美国等地淘金,落叶归根后,怕旅途舟车劳顿财物散失,故自制或购买大箱,把金银细软等装进箱子里运回家中,人们习惯称这类箱子为“金山箱”。
(资料图)
做工考究极具使用价值
近日,梁锡雄向江门市民展示了他收藏的100多个“金山箱”,样式各不相同。它们饱经岁月沧桑,锈迹斑斑,颜色暗淡。这些箱子都是铁木结构,做工精巧,样式美观大方,多数箱子的边角都包裹着铁皮,沿着箱子边角布满了铆钉。
梁锡雄介绍,“金山箱”是一种储物箱子,箱大而深,四角镶铁,十分结实。这些“金山箱”制作选料讲究,有木材、皮革。四周边角镶嵌精美的铜箱饰,既可增加箱子的坚固度,又可装饰箱子,有些精致的“金山箱”,箱面四周还雕刻着各种精美图案。“一直到现在,这些箱子仍有着使用价值。”梁锡雄告诉记者,目前这些箱子都用来装载新会陈皮、瓷器、衣服等。“箱子十分牢固,可以装放瓷器、衣物甚至陈皮等,可以防蚊虫,不易发霉。”
据介绍,清末期间,当时大批江门华侨出洋打工、创业,其中不少人加入了淘金行列。台山人将美国称为“金山”,把在美国谋生的华侨称为“金山客”“金山伯”。“金山箱”的名字,就是因“金山客”多数携带这种箱子回家乡而来。梁锡雄说,台山华侨在衣锦还乡时都带着这些皮箱,有些华侨还带着10多个“金山箱”回乡,箱子里面装着行李和从海外积攒的财富。
在梁锡雄收藏馆的阁楼里,一个长96厘米、宽76厘米、高60厘米的真皮箱子特别显眼,它的所有边角都镶嵌铁皮,两侧有铁环,箱身打上排排铆钉,箱子中央还有门锁。“这是我在旧货市场发现的,当时里面还放着10多斤的陈皮,这些陈皮最少都存放了几十年。”梁锡雄说,“金山箱”被发现时里面一般都装着货物,其中装得最多的是洋烛。“当时金山伯回乡时,由于台山家乡许多农村没有通电,煤油也短缺,所以他们购买了大批洋烛。”
历时10多年走街串巷去“寻宝”
“金山箱”形态各异,别具特色。在梁锡雄的收藏室里,有一个别具风格的黄色“金山箱”,正面配有黑色的线条,虽经百年风雨,仍然保存完好。梁锡雄介绍,这个“金山箱”是早在两年前,他在台山市大江镇陈边墟寻宝时发现的。据介绍,陈边墟位于大江镇东南部,与台山市公益镇相邻,是一处著名的侨乡。
在这里,有数十栋在20世纪初台山华侨回乡建造的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建筑群里,有一排排商铺洋楼、独具特色的集市广场……百年前,这里一度繁华。
梁锡雄说,陈边墟的楼房建筑是仿照西方建筑风格而建成岭南水乡特色的骑楼。百年前建有商铺100多间,逢四、九为墟期。当时有天德堂中药铺、岐生堂等6间药材店;还有金铺、茶楼等。他在其中一间名为“天源盐铺”的店铺里,发现了这个“金山箱”,“金山箱”的主人是旅美华侨陈乾国先生, 他曾在美国旧金山开过洗衣馆,后因患病告老还乡,他看到陈边墟交通方便,墟市兴旺,为经商的好地方,于是回到家乡投资开办盐铺,“金山箱”便是他当时回乡时带回的,用作装载行李。
梁锡雄介绍,目前他收藏的“金山箱”,都是历时10多年,在台山华侨旧墟市,或者在旧货市场收购回来。
讲述了“金山伯”回乡故事
另一位台山收藏家李文迁向记者讲述了一段“金山箱”的故事。李文迁也收藏了10多个“金山箱”,其中一个“金山箱”是他夫人的太公蔡英瑞先生遗留下来的。据李文迁讲述,当时“金山客”回乡时,是用一两个漆皮大木箱装着东西坐船回来的。
据介绍,当时台山分别有三个码头连通海外,分别是广海、荻海和公益码头。蔡英瑞先生早年前往美国,后来落户美国旧金山,在唐人街里,开了一间“跌打”店铺,专门医治跌打病人,在当时旧金山唐人街很有名气。
20世纪初,蔡英瑞先生回到了台山公益镇定居。“上一辈人介绍,蔡英瑞先生当时回乡十分热闹,他在台山公益码头上岸,即雇苦力将金山箱抬着,与前来接船的家人和早已得到通知的亲朋好友一起回家,有一种衣锦还乡的感觉。”李文迁说。据介绍,当时金山箱里装载着的物品令人们大开眼界,除衣服、布料之外,还有熨斗、洋钟、洋剪、洋伞等,而藏在箱子里最下面的,则是一两块金条。
“衣锦还乡”背后,是一段段“金山伯”在海外艰辛拼搏史。据介绍,约160年前,第一代台山人在台山海口埠登船出发,坐船横渡太平洋,抵达美国、加拿大,前去建设太平洋铁路,然后在“唐人街”等地,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打拼,把积攒下来的辛苦钱,带回家乡置业,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黄文生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