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脑海中,农田就是种地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人们赚的是辛苦钱,但他们不曾想农田在这个时代有了新的功能,“生态景观化”让农田变成了人们消费的场景,农田不仅有种植功能,更有了观赏的价值。
最开始实践农田“生态景观化”的是日本的田舍馆村,田舍馆村处于日本偏远的农村,他们当地的农民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设想种植有多种“颜色”的稻谷,将农田变成画,于是,他们就成立了稻种研究所,专门研究培育不同颜色的稻谷种子,“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经过他们不断地努力,他们真的培育出了不同颜色的稻谷,并付诸实施,在他们的农田里“种”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
(资料图片)
“打破传统”就意味着领先,他们的这一创举,全国绝无仅有,或者说,全世界绝无仅有,于是吸引了各地的人到“田舍馆村”观看,为了便于人们到达交通不便的“田舍馆村”,地方政府就专门为了田舍馆村修了路。从此,田舍馆村名扬天下。
国内安徽人翁仕宝在深圳创业时无意中看到了“田舍馆村”的故事,他觉得既然日本可以做到,自己是学艺术出身,他觉得这是一条新的道路,于是他决定转行,去拜访各地的稻谷专家学习与收集“彩色谷种”,学成之后,终于,他在广西南宁宾阳县古辣镇大陆村种下了有机天然的“稻田画”见图-1,第一幅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湖南浏阳的《福娃》,在广西的成名之作是《大圣归来》,再往后才有的《八仙》《炮龙》等,项目现在已经覆盖12个省份二十多个项目地。
渐渐地,人们都明白了,原来农田还能变“景观”,成为吸引游客的“引爆点”,现在各地也有很多人开始从事同样的工作,这种稻田艺术,将会极大的改变原来的乡村面貌。
除了将农田变“景观”之外,湖南80后女孩卓琳动起了秸秆的脑筋,稻田收割后,传统的做法就是将秸秆焚烧后填土,但秸秆焚烧会污染空气,现在各地政府都要求禁止秸秆焚烧了。面对这些问题,卓琳想到了“稻草艺术”,她将这些秸秆编成了形的长颈鹿、马、老虎等各类形状各异的动物,并涂上了鲜艳的颜色。她将这些“稻草动物”做成了一个“稻草人公园”。深受周边市民的喜爱,而她也开始制作稻草人、稻草动物对外出售了,见图-2。
乡村的农田包括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基本农田只能种植粮食和蔬菜,但一般农田可以种“花、草、树、木”,这些都是生态元素和景观元素,例如,上海宝山区的顾村公园种植了大量的“樱花树”,每年的春天,市民都会纷纷到顾村公园观赏樱花,毕竟,城市太缺少这种大规模的自然景观了。河北省塞罕坝草原种植了140万亩的桦树林,如此巨大规模的林地也很快成为吸引全国各地游客趋之若鹜的休闲度假胜地。
乡村产业包括农、林、牧、渔,各种自然元素、生态元素都可以成为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景观的功能,有两个原则需要把握的,一是要规模,规模化之后(空间长宽)能形成空间震撼力,可以使自然要素与其他区域形成差异。二是要创新,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形成特色,有了与众不同,才可能形成需求。
小结:城里人缺少自然和生态,自然中的每一类要素都可以通过艺术设计改变农田的功能和价值。农田变体验的“场景”和拍照的“背景”,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功能,提升农田的观赏价值和娱乐价值。
(孙文华为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