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进入中国市场第34个年头的屈臣氏,交出了五年里最差的成绩单。
翻看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00001.HK)发布2022年财报发现,2022年,屈臣氏中国门店数量从2021年的4179家缩减343家至3836家,平均每天便有一家屈臣氏门店关闭。期间收益为175.79亿港元,下跌23%,创五年最低,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10.9亿港元,下跌59%。
【资料图】
“已经想不起上一次去屈臣氏是什么时候了。”在深圳某商圈与友人一起逛街的周小姐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很多年前觉得逛屈臣氏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但现在类似的集合店很多,品种丰富,优惠也更大,相比而言屈臣氏没有什么吸引力。”
《华夏时报》线下走访深圳屈臣氏门店发现,相比商圈内同业门店,屈臣氏内的品类显得有些匮乏。以美妆柜台举例,深圳南山方大城门店内,美妆品牌仅有八个,留给消费者的选择并不多。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期间,屈臣氏平均每年在中国增加的门市数量超过300家,但如今开店数量呈现负增长。2021年平均单店营收仅544.87万港元,约为2014年的一半,2022年平均单店营收更年减18.3%。
种种迹象表明,屈臣氏正在失去消费者,屈臣氏模式为何跑不动了?
失去年轻人
曾几何时,屈臣氏为中国美妆零售龙头,因品种齐全、100%正品承诺等原因颇受年轻消费者喜爱。但近日《华夏时报》记者走访深圳多家屈臣氏门店发现,与多年前人来人往、顾客大排长队的情形相比,如今的屈臣氏显得有些冷清,甚至有些区域的门店早已不见踪影。
“这里前年是有家屈臣氏的。”在位于龙华地铁站前的富通广场,周小姐指着空荡荡的招商广告牌对本报记者说道,“后来毫无预兆就关门了,至今没有再开。”
“有时候一整天也不见有几位顾客进去,他们开在商场的黄金地段,若线上销售无法弥补,线下又日日亏钱,情况是挺令人担忧的。”某屈臣氏门店邻近餐饮馆的员工陈先生对记者表示。
一位已离职的屈臣氏导购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现在不比从前,我们工资打折了,提成少,压力大。我现在也很迷茫,考虑换别的美妆大牌(工作)。”
“选择少”“变低调”是本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最常听到的关于屈臣氏的两个形容词。
近几年来,露华浓、丁家宜、卡尼尔、花皙蔻、美即等品牌相继推出屈臣氏,相比货品琳琅满目的其他美妆集合店,目前屈臣氏内现存的品牌显得有些匮乏,除了自有品牌,多数是一些老品牌,如一叶子,韩束,百雀羚、自然堂等。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品类规划问题上,屈臣氏为了门店经营利益,过分透支品牌,开发大量自有品牌产品且多数为OEM,货架被自有品牌占据,减少了新兴流量品牌的引入,缺少新兴品牌流入,在消费者的印象里它便不再是一个时尚潮流购物的连锁品牌,继而失去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在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情况下,不少品牌放弃了这个渠道。反观兴起的其他美妆集合店,采购模式多以一次性买断为主,账期以及供货门槛对新锐品牌更友好。
近年多个美妆集合店品牌在资本加持下跑马圈地,调色师、WOW COLOUR、NOISY Beauty、HAYDON黑洞、HARMAY话梅等成为后起之秀。2022年,HARMAY话梅获得C轮和D轮总融资近2亿美元;WOW COLOUR也获得了A+轮融资,融资金额为上亿美元。
在伍岱麒眼里,“新兴美妆集合店从品类覆盖及门店形象看,它们比屈臣氏更加时尚和领先,吸引年轻人群,屈臣氏反而成为上一代人的门店品牌。”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这些后起之秀以更时尚的店面风格,更丰富的品类以及开放式、不打扰的购物环境,配合营销手段吸引了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而屈臣氏的产品线和品牌形象相对保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没有针对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新和改进,这导致屈臣氏在年轻消费者中的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
船大难掉头?
或许是老牌企业的通病,对新事物反应迟钝,让消费者想起屈臣氏,会觉得“变低调”了。
去年,“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这首抖音神曲红遍大江南北,同时也促成了蜜雪冰城的一次成功营销。而同样风靡全网的“Super idol的笑容都没你的甜,八月正午的阳光都没你耀眼,热爱105°C的你,滴滴清纯的蒸馏水”却没几个人知晓为屈臣氏蒸馏水的广告歌曲,听到也不会将其与屈臣氏品牌联系起来,屈臣氏错失了一个绝佳的营销机会。
“虽然进行了转型,但是体验感不佳,线上运营能力较弱,也没有新的引流营销玩法,还依赖于电话营销、短信推送等相对落后的方式。”伍岱麒如此评价道。
事实上,屈臣氏近几年在“年轻化”上下了不少功夫。
2018年,屈臣氏便开始积极推进“O + O”战略,致力于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供了包括小程序、社群、试物所、门店、BA企微等。同时,屈臣氏与美团、饿了幺、京东等大型线上平台合作,开展线上下单,门店自提以及1小时闪电送服务。
但转型过程却不顺当。除了线下“贴身式”服务遭到消费者诟病,耗掉多年打造的品牌口碑,拥抱线上也将屈臣氏对电商营销的不成熟暴露在聚光灯下。
去年1月,屈臣氏线上平台推出的“0.01元购面膜活动”,而当消费者去线下门店提货时,却出现大量缺货、无法核销的情况,随后提货遇阻的消费者进入屈臣氏官方直播间询问时,遭到屈臣氏主播言语侮辱,直播翻车再次将屈臣氏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事件以屈臣氏中国致歉告终,但对品牌的负面影响已无法估量。
今年2月,“屈臣氏宣称92%芦荟胶实际不到1%”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2022年至今,屈臣氏分公司、门店多次被罚,原因包括广告违法、价格欺诈、销售过期化妆品、强制收取包装服务费等,涉及线下门店、官方云店、天猫旗舰店等。
《华夏时报》记者也就相关问题致函屈臣氏集团,但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复。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云消费时代,
屈臣氏的商业模式价值在减弱。因为它的知名度、影响力都在于大量的终端门店,将它合作的一些品牌及自有的品牌推向消费者,但在云消费时代,已经打破时间、空间的障碍,在线上任何品牌都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零售中间环节的价值在不断缩小。近年屈臣氏在线上加码,但因为整个供应链流程体系的成本都比纯线上销售要高得多,船大难掉头,过程中便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虽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受阻,但屈臣氏背靠强大的母公司,或能为其争取更多的转型时间。
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由李嘉诚家族直接持有,为蓝筹股之一,在港股市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营港口及相关服务、基建、电讯以及包括屈臣氏品牌在内的零售业务等。业绩方面,截至去年12月底止,股东应占溢利366.8亿元,按年升9.54%。
长江和记在此次财报中也表示,内地业务具备因经济全面重启受惠的条件,屈臣氏也将继续巩固线上线下策略的关键战略性支柱,拓展会员群体,提高客户参与及长远价值。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