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钟颐
因航班延误赶不上复试,考生在机场崩溃大哭。日前,一则“考研最大的遗憾”帖子引发关注。3月27日,校方表示,经研究并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同意后,学校决定批准,因极端天气航班延误错过复试的学生,可向学院提交证明材料,按流程参加学院组织的复试。在各方关注之下,目前事情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期待事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之余,值得思考的是,面对研考过程中的“不可抗力”,应如何兼顾公平性原则与人性化考虑?事件的经过并不复杂:按照发帖考生的说法,他在22日看到学校复试的消息,便订了23日的航班,但航班受天气影响多次延误,直至夜里12点被取消,无法参加24日上午9点开始的复试笔试。从情感上说,在如此关键的考试中遭遇如此绝望的时刻,不免让人同情。然而,也有人质疑,在航班多次延误的情况下,这名考生“死盯”一种交通方案并不明智,实际上还有不少“更优解”。甚至有人放言:“我要是导师的话,不会收这孩子,应对紧急情况也是种技能。”
不否认有些批评是善意的,但“事后诸葛亮”又未免苛刻。复试时间如此仓促,外地考生的容错空间本就不多,在紧急情况下理性决策,并没有嘴上说的那么容易。虽说考生的风险管理确有不周之处,但如果让对方承担所有责任,眼睁睁地错过考研的“临门一脚”,将心比心,于情于理,实在很难说得过去。
事实上,据报道,此次受到恶劣天气影响的复试考生并不止一名。部分未在媒体发声但遗憾错过复试时间的学生,在26日中午也收到了学校的通知,可提交相关证明后等待组织复试。
进一步说,即便学校预留出更充分的准备时间,面对类似情况,考生是不是就只能自认倒霉?研究生复试与高考没有可比性,一来不像高考那样“一考定音”,对研究生复试而言学院有更多自主权;二来研究生复试影响面更小,人性化补救的回旋空间更大,适当变通一下也未尝不可。
质言之,规则来自于经验主义归纳,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可以有相对的合理。比如,学校采集考生信息时,是不是可以关口前移,在确定复试时间时,将外地考生的情况纳入考虑?又如,在遭遇“不可抗力”时,能否建立“考生申请—学校评估”的工作机制,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这起备受关注的个案中,考验的也不仅是个别学校的智慧。如何辩证处理“规则”与“例外”的关系,最大限度对考生负责,是每个高校都要面对和探索的课题。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