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产业发展进入存量市场时代。在2月14日举办的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由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22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658.84亿元,同比下降10.33%。游戏用户规模为6.64亿,同比下降0.33%。
这也是继2021年市场规模增长明显放缓之后,中国游戏市场出现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资料图】
游戏收入、用户数双降,游戏产业如何破圈?
整体游戏收入和用户数量双降的同时,手游市场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930.58亿元,比2021年减少324.80亿元,同比下降了14.40%。此外,去年移动游戏实际销售收入占游戏市场总体规模的比例为72.61%,相比2021年的76.06%同样有所降低。
报告指出,游戏行业受新冠疫情影响,生产研发受限,项目进度滞后,用户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减弱。另一方面,行业对市场发展预期不够乐观,信心不足,企业投融资困难、游戏新品上线数量少。
游戏产业的寒意同样传递到了上游。同一天,由伽马数据发布的《2023中国游戏产业趋势及潜力分析报告》则显示,2022年中国游戏企业融资事件下降了近50%,股票市场表现也不及整体,2022年头部游戏企业新品产出数量减少41.8%。
伽马数据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分析师王旭表示,从去年开始,投资人对游戏的估值已经降到了历史很低甚至可以说最低的水平。
自主研发游戏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自主研发游戏国内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2223.77亿元,同比下降了13.07%。
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2022年对于游戏公司来说可谓是最难过的一年。除了一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头部游戏,大部分公司主要靠不断上新来吸引用户持续投入。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受版号发放受阻和疫情影响,在存量游戏不断减少用户和收入的同时,大量新品延期上线,无法进行商业化。与此同时,为了持续生存,游戏公司不得不在游戏研发、营销上持续投入,从而拉升了运营成本。
对于业内来说,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版号发放情况。去年4月,已经停滞了8个月的游戏版号终于又恢复发放。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发放468个国产游戏版号,较2021年减少38%,仅为2020年全年的33%。
就在几天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刚刚发布了2023年2月国产网络游戏审批情况,共有87款国产新游戏获得版号。这也意味着自去年11月以来,版号下发已连续4个月没有中断。这无疑让业内对接下来游戏商业化前景重新充满了信心。
中原证券研报指出,供给端版号政策常态化后,有望给游戏行业带来新一轮产品周期,推动其重回增长。中信建投研报则表示,2023年游戏版号发放节奏有望重回稳定,二级市场有望演绎2019年以来的表现,板块修复空间大、龙头企业有望率先复苏。
国内业务出现增长瓶颈,出海竞争同样异常激烈。
面对出现增长瓶颈的国内业务,越来越多的游戏公司将目光投向了海外。中国游戏产业年会日前发布的《2022年中国游戏出海情况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自主研发移动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地区分布中,美国市场占比为32.31%,日本市场占比为17.12%,韩国市场占比为6.97%,此外,德国、英国、法国三国的市场占比合计共有9.18%。
但对于国内游戏公司来说,海外的竞争同样激烈。《2022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游戏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11107.6亿元,同比下降6.96%。全球移动游戏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5945.19亿元,同比下降10.26%。在此背景下,中国游戏企业出海面临着本地化难度高、国际环境变化、海外法律政策变化、海外渠道、海外竞争加剧等问题。而这些难点直接反映在2022年的出海营收数据中。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出现了2018年来首次下降,达173.46亿美元,同比下降3.7%。
“2022年,中国游戏企业出海虽面临或多或少的挑战,但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游戏在海外市场仍然具有发展空间。”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表示,一方面,中东、非洲等地区新兴游戏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中国出海游戏的增长点;另一方面,IP改编游戏、休闲类游戏等游戏产品的分赛道上存在着游戏出海的发展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