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苗诗雨陆肖肖深圳报道
(资料图)
自“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各产业绿色节能减碳发展如火如荼。其中,船舶“油改气”作为节能减碳的重要一环,1月10日,LNG改造船领域再传新突破。
1月10日,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集安瑞科”,3899.HK)旗下公司批量交付珠海港航运有限公司29艘LNG改造船。公开信息显示,此次交付也是全国单一批次最大的油改气船交付。
中集安瑞科方面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交付除了为全国单一批次最大的油改气船交付外,也是其承接广东省“气化珠江”项目取得的重要示范成果。
记者调查了解到,自广东省提出“气化珠江”工程后,目前中国海油、中集安瑞科等公司均已在“油改气”领域有所涉猎。展望LNG船舶未来应用发展,业内人士较一致认为,在“双碳”目标之下,LNG船舶的应用能够更好助力“绿色航运”的早日实现。
燃料成本降低30%
船舶运输业内人士常调侃道,“一艘燃油船舶产生的污染,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移动火电厂。”讲起节能减碳,多数人首当其冲想到的是建筑过程中的碳排放,但作为工业及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船舶运输的绿色发展不容忽视。
2022年8月,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施方案》,其中自提出提升装备设施绿色化水平,落实首批50艘LNG单燃料动力船舶新建、300艘LNG动力船舶改建任务以来,“气化珠江”工程建设工作提速显著。
1月10日,中集安瑞科旗下公司中集蓝水科技发展(广东)有限公司(下称,“中集蓝水”)批量交付29艘LNG改造船。记者获悉,此次交付也创下了全国单一批次最大的油改气船交付记录。
记者在与中集安瑞科方面沟通中了解到,相关数据研究显示,通过天然气替代传统船舶燃料,可实现燃料成本降低30%,碳减排20%以上,硫氧化物零排放和颗粒物减排90%以上,环保优势能够满足航运绿色发展需要。
记者从珠海港航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匡江峰处获悉,本次的大规模交付也是珠海港为破解航运发展带来的污染大的困局,大力推行“绿色智慧战略”,探索水运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此外,中集安瑞科科技创新共享中心总经理兼中集蓝水董事长李东还向记者透露,眼下公司已经在长江水域、京杭大运河及珠江水域等各大水系航道布局船舶油改气业务,未来将在继续助力LNG在水运行业的实际应用中,全面推进中集安瑞科在绿色甲醇及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研发,助力全国各大水系真正实现“绿色航运”。
绿色航运工程建设提速
事实上,记者调查中获悉,船舶“油改气”作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发展日渐提速,从国家层面至船舶运输主要省市,在相关绿色工程发展建设上均已实现突破。
近年来,“气化珠江”工程建设进展成效显著。根据中国海油相关资讯显示,2022年9月,中国海油旗下中海油广东水运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德庆悦城液化天然气(LNG)船舶加注站开工建设。同时,这也是广东省内河航运绿色发展示范工程建设的首座固定LNG船舶加注站。
而以“气化珠江”另一主要参与企业中集安瑞科为例,包括前述为珠海港集团批量交付的29艘船在内,目前中集安瑞科已完成78艘船的油改气工作并交付,2023年初中集安瑞科还将再为客户交付15艘船。
不仅如此,我国也在积极推进“气化长江”工程等其他航运绿色发展项目建设。其中,包括三峡集团、中国燃气、中国船舶集团等企业均已参与其中。
据悉,2022年9月份,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内的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目标指出到2025年,液化天然气(LNG)、电池、甲醇、氢燃料等绿色动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船舶装备智能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内河船舶绿色智能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形成。并在意见中明确积极稳妥发展LNG动力船舶、加快发展电池动力船舶、推动甲醇、氢等动力技术应用等绿色发展要求。
不过,仍要关注的是,记者在调查中也留意到,虽然当前我国LNG改造船发展较快,但目前在推进“气化珠江”“气化长江”工程建设过程当中,油改气船舶仍面临着改造费用较高、码头和加注站、接卸站建设等工程配置有待优化的情况。
对此,李东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目前LNG船舶实际运行中面对的上述情况,中集相关公司在油改气船舶过程中联合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研究了有关LNG船舶换罐的新模式,预计将在2023年3月份左右进行首次落地试点,若试点成功,则能够大幅缩短LNG船舶在加注环节上消耗的时间。
展望未来,LNG船舶市场预期向好。李东向记者表示,国内LNG船舶制造正逐渐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叠加当前行业推动的清洁能源应用技术的创新,未来国内造船业的绿色转型及智慧发展预期将处在上升阶段。同时,行业机构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造船厂赢得了45艘LNG运输船订单,价值约98亿美元,约为2021年订单价值的5倍。全球来看,2022年LNG运输船订单数量刷新纪录,预计旺盛市场行情或将延续至2023年。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