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实施的第一年。
【资料图】
回顾这一年,在全面净值化的考验下,银行理财子公司在独立运营加速前进、转型发展渐入佳境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在走出母行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开启“花式营销”、发行主题产品、加速筹建开业,“正规军”和“后备军”队伍持续扩容;另一方面,面临着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等复杂因素影响,理财子公司多次直面净值“大考”,但仍然在市场波动中实现了业绩的稳健增长。
站在2023年这一新的起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将面对哪些新机遇、新挑战?面对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各家理财子公司又将如何开启全新的征程?
从“牌照竞争”转向“能力竞争”
2022年,随着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加速,理财市场已呈现出以理财子公司为主、银行机构为辅的发展格局。作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主力军,理财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阵营扩容明显提速。相较2021年仅有2家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去年年内,包括浦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上银理财在内的8家理财子公司相继拿到了开业“许可证”。
“从数量看,2022年,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的数量明显增加。”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机构申请成立理财子公司有一定的门槛,此前,理财子公司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机构从熟悉到行业布局需要一个过程。
同时,在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基本完成筹建开业后,当下,不少中小银行正在加速“入场”。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20余家城商行和农商行表示拟设立理财子公司或已向监管部门提出筹建申请。
随着入局者不断增多,银行理财市场的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工银理财党委委员李雪松认为,在日益完善的监管框架下,银行理财进入专业化经营新阶段,应从“牌照竞争”向“能力竞争”转变,从同质化发展向差异化发展转型。
2022年以来,为了抢夺理财市场“C位”,各大银行理财子公司都开启了“花式营销”之路。2022年国庆节期间,光大理财抓住投资者年轻化、线上化趋势,通过开办银行理财投资“真人秀”,向投资者解读银行理财、监管变化、市场波动情况;另有招商理财、信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通过下调销售服务费率和固定管理费率等方式吸引客户。
“在净值化的背景下,银行理财机构需进一步提升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持续强化投资策略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普益标准研究员董丹浓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直面“破净”压力实现稳健发展
在资管新规元年,净值的大幅波动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2022年以来,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理财子公司先后迎来了两次大规模“破净”。
2022年3月,受A股波动等因素影响,一直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首次较大规模“破净”,多家理财子公司开启“自购”模式,从提振投资者信心;2022年11月下旬以来,由于债市波动,再一次引发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调整,逾千只理财产品“破净”。
“2022年以来,受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行情影响,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性增强,‘破净’产品的数量也较之前明显增加。”普益标准研究员王高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从总体来看,理财子公司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相较其他类型资管产品而言仍然表现稳健。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2022年年中以及三季度经营数据来看,已开业的理财子公司在“破净”的大考中奋力前行,均交出了不俗的“成绩单”。中报数据显示,全市场1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净利润总额165亿元,比上年中报数据增加68亿元,同比增长67.8%。
“随着权益市场行情好转和债券的修复,预计2023年一季度,理财产品净值会有所修复。”王高鹏表示,净值修复将提升投资者信心,2023年,理财产品的规模会逐步企稳回升。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理财市场在完成净值化转型之后,净值波动过大所引发的阶段性赎回压力不可避免。如何有效应对资本市场震荡,将成为未来各家理财子公司面临的一道“必考题”。
对此,普益标准研究员张楚惠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一方面,理财子公司应做好产品风险控制,跟踪产品底层资产表现,及时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降低风险资产持仓,控制产品回撤幅度;另一方面,应适当拉长产品投资周期,并引导投资者长期持有,通过拉长产品投资期限平滑收益。”
补齐发展“短板” 提升投研能力
“随着相关理念在投资者中的逐步普及,包括养老、绿色金融、‘双碳’以及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等在内的多种创新主题类理财产品将作为银行和理财公司新时期的发力点。”董丹浓表示,同时,随着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跨境投资也将成为银行理财的新蓝图。
谈及未来发展趋势,多家理财子公司均表示,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重要着力点,聚焦国家和区域战略布局,积极创新产品体系。
“从国际经验来看,头部资管机构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农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曙光表示,理财子公司应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积极转型财富管理,稳健经营养老理财,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北银理财董事长步艳红表示,北银理财也将积极参与到养老三支柱建设的工作当中,引导更多长线的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更好地为新经济服务。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银行理财机构应深挖不同类型市场,在持续发力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他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权益类资产配置。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当前,随着净值化转型的完成,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渐走低,固定收益类产品已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对于收益的要求。然而,权益类资产投研能力仍然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中面临的“短板”。
“接下来,理财子公司要进一步完善大类资产配置体系建设,优化高波动资产与稳健收益资产的配置比例,创造更多不同风险收益结构特征的理财产品,提升产品的广度和深度。”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普益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翟立宏建议。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